職業前半生——賀中國信保二十周年隨筆
發布時間:2021年10月15日 15:40
國際部 張友迅
夜深了,家里的老老少少早已安然睡去,而我仍呆坐在電腦前,構思著這篇征文該從何寫起,又要寫些什么。忙完一天的工作,輔導完小朋友,人已是疲憊不堪。此時此刻的我,腦子早已游離身體,躺倒在軟綿綿的枕頭上。忽然,不知是哪陣風吹來了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沁人心脾的味道頓時讓我神情氣爽,一下子就把思緒從秋夜的搖搖欲睡中,拉回到這篇紀念公司成立二十周年的征文中來。繼續翻看昔日照片,找尋二十年的記憶,一切都那么久遠,沒有滋味;一切卻又仿佛就在昨天,如此鮮活。
作為公司招收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2002年5月我在車公莊路口西南角那一排六層紅磚樓(公司舊址)里辦理了入職手續,這些年每一次路過那里,我都會抬頭看一看十五年前我曾經的辦公室,順便回味一下公司樓下那家潮汕牛肉丸館兒的味道。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負責公司參與伯爾尼協會事務和國際同業合作,之后雖曾輾轉過幾個部門直至現在的國際部,主要負責公司參與多雙邊平臺合作、國際規則研究等,但從本質上講我職業生涯的前半生從未離開“國際”這個大方向。講真,作為一名在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的“本土派”且非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我都不具備一名優秀國際工作者的素質,因此,我從未想過會捧上這樣一份“國際”飯碗,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想必,這就是俗話說的“有緣”。
二十年是歲月長河中的轉瞬即逝,但是對于短暫的幾十年人生來說已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數字。盡管在當前強調和鼓勵多崗位歷練的大環境下,這一點著實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是,也正因為此,我有幸地收獲了與公司國際合作事業共同成長的二十年,見證了公司國際合作從無到有,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以及國際影響力實現了從弱到強的蛻變。二十年中,遇見的每一個人、經手的每一份協議、組織的每一場活動、參加的每一次談判、留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我和國際合作工作共同成長的印記,豐厚著平凡卻不平淡的職業生涯。
就在幾天前,第72屆亞太區合作組(RCG)會議圓滿落下帷幕。公司OA的要聞中大致是這樣寫的:在《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將滿一周年之際,公司圓滿主辦了本次會議。作為本次會議的輪值主席機構,公司在精準把握重大國家對外開放合作方向的基礎上,主導設計了會議議程和主題設置,引導亞太區成員圍繞區域發展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熱點話題開展討論,充分體現了公司在亞太區同業機構間的影響力,展現了公司近年來加大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積極成效。而我本人也有幸作為曾經的組織者之一,如今的參會嘉賓,在會上做了一項主題發言。
事隔十余年再次參會,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因公出國、第一參加亞太區合作組會議(RCG)的情景。那是2004年5月初,我作為時任經辦、入司不足2年的小白,陪同時任公司領導、出口信用保險行業鼻祖級專家一同出訪奧斯陸,參加伯爾尼協會春季會議,而那一次恰逢公司擔任第52屆RCG會議的輪值主席。按照慣例,會議通常在伯爾尼協會正式會議第一天的清晨召開,亞太區12家機構于6:30-8:20共進早餐,期間慣例式地通報各自近期業務進展。由于早餐會的組織較為松散而且時間不長,議程和主題設計也很循規蹈矩,盡管當時沒有現如今各種成熟的辦會經驗可循,但對于我這個小白來說也非難事,會議順利召開。本以為這項工作任務就此結束,然而帶隊公司領導在工作午餐時就開始嚴肅地給我布置起回國后“作業”,他說,亞太區機構業務規模不大、聲音薄弱,我們應該提議增加12家機構交流時間,使大家能夠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尋找合作機會......以后,中國信保還要做他們的領頭人......
根據指示,我回國后便著手起草了工作動議,建議將RCG會議從開晨會調整為在前一天召開下午會,會議時間從原來的不到2小時增加到3小時甚至更久,以便亞太區各成員機構能有更充裕的時間,針對更多熱點話題開展深入交流。我對這項倡議是否能夠順利得到亞太區各家機構的支持還是頗有顧慮的,因為當時的日本信保不論從業務規模亦或者搭建的同業再保險合作關系網絡看,遠比公司走得更快、更遠,其話語權也更強。好在,這項動議順利獲得全體支持,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變化,當初那個RCG早餐會已經成為如今亞太區成員機構一項獨立的、每年定期舉辦的重要業內會議,亞太區機構的影響力在以西方同業為主導的伯爾尼協會中亦得到了不斷加強,而公司也從當初的普通參會者,逐步成長為區域牽頭人。據同事說起,第72屆RCG會議的召開,特別是議題設置緊扣區域合作重點,得到了不少同業機構的呼應和支持,便是最好的證明。
現在細品起來,當初那次動議不只是對于會議時間安排的優化建議,背后更是包含著公司領導宏大和深遠的思考,我想,那是一種“放眼世界、胸懷未來”,是一種對公司能夠以建設亞太區關系網作為突破口,在未來更加主動地打開國際合作新局面、推動同業務實合作,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多重要作用并逐步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美好期許。
如今,我們的公司即將年滿二十周歲。在這二十年中,隨著中國外經貿事業的蓬勃發展,公司的國際合作工作亦實現了與業務規模跨越式發展相匹配的發展壯大。2015年,年僅十二歲的我們就在業務總規模上躍居國際ECA之首,成功躋身全球ECA強者之林,隨后的這些年中更是深度融入全球出口信用保險行業發展和治理,我們開始主導國際會議議程設置,積極發出信保聲音、甚至代表全球行業發聲 ,逐步在國際行業組織中逐步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和舞臺。我們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廣闊,與國際同業、國際再保險人、外國政府、外國金融機構交往越來越深入,簽署的國際合作文本早已超越百份。與此同時,我們還在越來越多地參與了國際多、雙邊平臺事務,助力國家在“一帶一路”合作、中非合作論壇、二十國工商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金磚合作中取得了豐富成果,為服務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持續發揮著獨特作用。特別是最近十年中,我們更是在國家的帶領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持續參加世貿組織(WTO)貿易政策審議工作,立足出口信用保險,協助我國對外增信釋疑;深入參與出口信貸新國際規則談判工作,潛心研究西方國際規則,在對外斗爭中貢獻信保智慧,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亦與國際同業攜手共建全球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新規則體系。相信未來,我們必定能在更多的全球事務中貢獻更多智慧、更強力量,從國際合作的視角助力公司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及自身的可持續建設。現如今,當年我陪同出訪奧斯陸的那位公司領導已離世多年,相信,若他泉下有知,定會十分欣慰和驕傲。
很幸運能夠見證了中國信保國際合作的二十年發展歷史,其間每一次進步和成績取得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國際從業者的精神傳承和默默付出,所謂光輝歲月,不是萬眾矚目時的閃亮奪目,而是無人理睬時的跋涉時光。歷史的腳步不會停歇,未來,歷史亦將見證我們。此時此刻,我想說,“從未沒有想到會在這里待這么久,或許,還可以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