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加征關稅”遭拒付貨款怎么辦?
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中美兩國間進出口貿易,成本的提升也讓美國的許多中小型海產進口企業面臨巨大困境,中國信保近期處理的一宗案件顯示,“加征關稅”已經成為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美國部分進口商拒付貨款的新理由。
背景回顧
2018年9月,美國開始對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征10%關稅,目標產品清單中包括了中國生產或加工的幾乎所有類別的海產品。
2019年5月,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征的關稅又從10%提高至25%。6月18日,在美國“3000億美元關稅”聽證會上,其中一個聽證版塊均由美國水產商出席,后者警告:若對華設立關稅,“大家可能都不吃魚了”。
中國多年來一直是美國重要的水產加工國之一,作為對8月15日美方加征3000億美元商品10%關稅的回應,中方分兩批自2019年9月1日、12月15日起,也將對大部分美國進口的海產品加征10%關稅。
美方態度回避,后以關稅發難
福建省重點水產出口企業Y公司于2018年11月向美國水產商D公司出運1柜黃魚,貨值約8.9萬美元,出運前Y公司已收取2萬美元預付款,尾款金額約6.9萬美元,雙方約定支付方式OA90天。因買方收貨后拖欠尾款,Y公司于2019年3月向中國信保報損。中國信保接到報損后立即委托海外渠道介入追償,D公司一開始不予配合,態度消極回避,但經過渠道多次施壓,D公司迫于壓力承認了貿易及債務金額,并先支付了2.8萬美元。本以為買方會繼續還款,豈料之后D公司突然主張Y公司應承擔美國政府加征的10%進口關稅,還提出魚肚鼓脹的質量問題,并聲稱Y公司少運了2箱貨物,試圖逃避付款責任。
中方不甘示弱,逐一據理力爭
針對D公司的突然發難,Y公司不甘示弱,逐點予以據理力爭:
1、合同約定貿易術語為CFR,美國政府征收的10%關稅雙方未約定分攤,應由進口方D公司承擔;
2、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合同約定驗收標準以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合格為準,產品在出口時已通過了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
3、Y公司已按照合同足量發運產品1580箱,未少運貨物,且D公司提供的進口關稅資料也顯示進口的箱數為1580箱。
我方持續施壓,及時足額賠付
D公司至此無力反駁,在中國信保海外渠道的持續施壓下,D公司又于7月16日支付了1.6萬美元。考慮到D公司付款進度緩慢,為緩解Y公司的資金壓力,中國信保對Y公司保險責任內的損失及時予以足額賠付。
中美貿易縮影,折射風險高發
本案只是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國進口商艱難生存局面的一個縮影。自美方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以來,美國買方風險逐步高企,不僅水產行業的進出口貿易受到影響,紡織、鞋服等行業也面臨同樣的局面。
為了進一步防范應收賬款風險,中國信保建議出口企業主動與美國買方保持聯系,通過以下4種方式應對新增或突發的關稅問題:
1、對于已出運待清關的貨物,建議出口企業盡快聯系買方確認收貨意愿及可能的關稅承擔等問題;
2、對于尚未出運的訂單,建議企業盡快與買方協商未來關稅成本分擔事宜,并將有關條款納入正式貿易合同,或補充簽訂相關書面協議,明確雙方責任,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3、若已發生美國買方因關稅問題拖欠或拒收到港貨物的情形,建議企業及時向中國信保報損,第一時間委托海外渠道介入與買方協商或施壓,盡早采取減損措施,避免損失擴大;
4、如企業的出口市場高度集中于美國,建議積極開拓其他國別市場,以分散國別集中的風險。中國信保將繼續加大對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中國信保福建分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