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轉內銷,必須知道的信用風險
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在近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今天,針對目前企業高度關注的“出口轉內銷”,我們專門聊聊內銷中的信用風險。
01
隔離的國內國際市場能否聯通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約41.2萬億元,出口約17.2萬億元,國內市場規模是國際市場的幾倍之巨。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26億元,同比下降1.8%。相比上半年社會消費品總額11.4%的降幅,6月的消費數據明顯回升。
雖然當前外部環境處于不利形勢,但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有著深遠意義。實際中,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似乎有一道無形的屏障,不少征戰國際市場幾十年的老外貿人,一談到國內貿易就顯得信心不足。兩個市場,產品不能無縫銜接是一個原因。一家大型專業外貿公司的負責人說,其公司出口的商品可以直接在國內銷售的比例不足10%,有產品式樣的原因,也有品牌的原因,還可能涉及質量標準的不同。不少外貿人,談內貿“色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的信用環境。貨物銷售后,拿不回貨款的情況比比皆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近期中央密集出臺相關政策,給出口轉內銷營造良好環境。可以說,打通國內國際市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著眼長遠的戰略之舉。
02
賺價差,還是賺利差
貨物買進再賣出,正常的貿易賺的是貨物差價。但是,一些企業在貨價上沒有優勢,卻有資金上的優勢,在貨物銷售的同時給予買家較長期限的資金融通,從而獲得融資收益,這也成了不少企業開展國內貿易的切入點。更有甚者,一些有資金實力的企業,為了達到向其他企業放貸的目的,包裝成貿易的形式,從事“融資貿易”。也就是說,這個貿易本來不存在,為了融資的需要,無中生有編出來一個貿易,來規避國家相關監管。做資金生意,利潤高,風險自然也高。當一個企業無法從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融資,轉而向其他企業融資時,其本身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可想而知。今年,國家出臺了大量政策支持企業融資,在這樣的背景下都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其風險尤為明顯。當年大量的鋼貿壞賬影響了一大批大宗物資貿易企業,希望歷史不要重演。
03
代理進口,水很深
說到國內貿易,繞不過代理進口,業務源頭上也是資金問題。進口和出口,在結算方式上有天壤之別,進口大多采用預付款或者信用證的方式。一些企業苦于沒有足夠的能力支付預付款或開立信用證,只能先通過其他外貿公司進口,外貿公司再以國內貿易的方式銷售給實際需要進口貨物的企業。代理進口,包括進口端和國內流轉環節。這里主要談談國內流轉,外貿公司除了面臨被拖欠的風險,還可能遭遇一些代理進口特有的風險。
首先是道德風險。國外供貨方和國內委托方串通,聯合套取代理進口人的資金的情況尤為多見。情況比較惡劣的,還可能以明顯偏離正常的價格行詐,上海曾發生過代理進口木材聯合詐騙案,100多萬美元的貨物被做成500多萬美元,貨物進口后委托方直接破產。代理方雖然不參與實質性談判,但在業務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時與上下游發生關系,容易卷入貿易糾紛。浙江曾經發生過多起外貿公司代理進口紡織機器而被連帶的案件,苦不堪言。代理進口業務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倉儲風險。當年全國范圍內發生了好多起代理進口PET原料被工廠擅自提貨的情況,代理方遭遇錢貨兩空。
04
內貿相比出口,信用風險大在哪
我們再把目光回到普通的國內貿易。按理講,出口的風險因素更多,風險也更大。除了面臨買家的商業風險,還會有出口目的國(地區)的政治風險。實際中,不少企業感覺國內貿易似乎風險更大。國內貿易的風險,到底大在哪呢?大企業長期嚴重拖欠貨款是一個突出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各級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逾期欠款達8900多億元,已清償拖欠賬款6600多億元。甚至有民企老板吶喊:中小企業的危機不是疫情,而是被大企業長期嚴重拖欠。也正是這樣的背景下,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這可謂是廣大中小企業的福音。內貿相比出口,還有更難控制的鏈型風險。具體講,內貿有兩個風險鏈,即產業鏈和企業鏈。在產業鏈方面:企業出口,其收匯風險大多呈現點狀,也就是說,風險是獨立發生的,出口市場和買家往往分布在世界各地,買家之間獨立性強,較少發生整個產業鏈互相影響發生收匯風險的情況。國內的情況大為不同,產業鏈一環套一環,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收款風險就會向上游一層層傳導。在企業鏈方面:企業間通過關聯交易,或者互保,使得一家企業的信用風險深受其他企業的影響。不論是產業鏈風險,還是企業鏈風險,都難以對單一風險標的進行全面評估和管理,應收賬款的風險自然也更大。
05
國內貿易和信用保險
引發內貿的風險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出口時,一旦某個買家存在信用問題,通過中國信保的聯網機制,可以快速的把這種信息傳遞給其他企業。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滲透率已達到較高水平,這種機制可以很好的發揮作用。內貿顯然還不具備這個條件。雖然我國有征信系統,但其主要針對金融領域,難以對貿易領域的風險信息進行聯網控制。相比國內貿易交易額,我國國內貿易信用保險規模還比較小。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一種機制可以集合內貿的風險信息。隨著出口轉內銷力度的加大,企業對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的需求或出現大幅上升。國務院辦公廳在6月印發的《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支持保險公司加大對出口產品轉內銷的保障力度,提供多元化的保險服務”。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政策力度遠超國內貿易信用保險。在現有政策環境下,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的資源會比較稀缺,短期內需求大于供給是大概率的。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支持呢?除了相關業務符合國家政策方向,自身業務的風險或許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尋找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之前,這幾個問題企業可以事先評估。
業務邏輯是否合理?前面做了這么多鋪墊,國內貿易的風險,很大程度來自于業務邏輯不合理。企業如果希望通過不合邏輯的業務賺取額外的利潤,或者業務中帶有太多投機因素,這種業務也就難以被保險公司接受。舉個例子,買家下游回款需要90天,提出90天賒銷,這是合理的邏輯。如果給買家賒銷180天,這已經不是正常的貿易融資了,而是相當于給了買家流動資金貸款,這就是不合邏輯的業務。
風險認識是否到位?做賒銷業務有風險,有流程上的風險,也有債務人的風險。企業在業務一線,風險點理應搞得最清楚,而且得有一定的風險控制手段,這樣才能增強保險公司的信心。如果對保險公司關心的風險點沒有很好的認識,只是輕描淡寫拍拍胸脯說“放心,肯定不會有風險”。越是這樣,保險公司可能越不敢承保這個業務。畢竟,保險公司是風險管理機構,不是賭博機構。
沒有信用保險還敢不敢做?如果抱著把風險押寶押在保險公司身上的想法,恐怕很容易碰壁。畢竟保險是保險,不是報銷。好比一個人開車,告訴保險公司只有保險了才會駕駛上路,保險公司怎么可能會去接這種業務?
企業最大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沒有信用保險,如果出現國內貿易壞賬,企業可以承受多大的損失,這個問題一定要想明白。不同企業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業務越分散,單一標的金額越小,風險也就越低。同樣,分散的業務,可能更容易被保險公司接受,畢竟“大數法則”是保險的基礎。
投保時的心態也很重要。不能總以為能夠理賠的投保才有意義,信用保險的本質是貿易促進,也就是通過這個工具擴大業務規模。也不能期望一下子可以達到像出口信用保險那樣的承保力度,這里面有政策因素也有業務發展基礎的因素。當然,隨著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業務規模的增長,保險公司的承保力度可能也會逐步提高,這需要保險雙方的良性互動。
06
中國信保在支持出口轉內銷方面有什么保障?
中國信保目前擁有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產品,能夠為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企業保障在國內貿易中,因買方商業風險造成的應收貨款損失,或因供應商商業風險造成的不能收回預付款的損失。
適用于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企業或銀行。
貿易合同以書面形式訂立,且真實合法有效。
承保買方破產、無力償付債務、拖欠等商業風險。
中國信保提供以下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產品:
1.國內貿易信用保險
該產品適用于符合條件的國內貿易,是指對被保險人按銷售合同約定交付貨物且買方接收貨物后,由于保險責任范圍內的原因引起的貨款損失,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負責賠償的保險產品。
2.國內貿易信用保險(進口保理)
該產品主要針對銀行的進口保理業務,以銀行為被保險人和直接服務對象,主要承保國內買方(進口商)由于破產、拖欠等商業風險而不能向銀行償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