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大買家“影分身”背后的疑云
NO.1┃大買家與采購辦
香港多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擁有便利的貿易通商港口,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發達的銀行體系,為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創造得天獨厚的營商環境。 不少海外買方為管理在亞洲的采購業務選擇在香港成立采購公司,也為進入中國市場提供跳板。 出口企業看到香港采購辦背后母公司強大的實力和下游良好的銷售渠道,往往會放松警惕,將香港采購辦的實力與母公司的實力直接劃等號,被大買方的“影分身”所迷惑。 今天我們就通過案例來直觀地感受該貿易模式項下存在的風險。
NO.2┃采購辦的傲慢與中國信保鉗制
IB是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建材零售集團,注冊資本金近3000萬歐元,實力強勁。1985年在香港成立了采購辦,命名為IBHK,而實付資本金僅有70萬港幣。 2019年,廈門某石材出口企業與香港IBHK簽訂近200萬歐元的貿易合同,分批將貨物按照發往德國指定倉庫。 然而,買方在收到全部貨物后遲遲沒有付款,提出部分包裝盒發霉,要求供應商將貨物拉出其倉庫,重新包裝后再送入庫,并暫停所有貨款支付。 一下子暫停近200萬歐元貨款支付,對于中小型的民營企業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企業與香港IBHK的溝通也陷入僵局。 所幸,該出口企業已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報損后,中國信保第一時間向香港IBHK采購辦核實案情。 出乎意料的是,香港采購辦仗著母公司在業內的強大實力,對中國信保的調查工作愛搭不理,顯示出了采購辦普遍具有的傲慢。 然而,令香港IBHK感到意外的是,其在中國信保被列入關注名單的情況,被母公司IB知悉,母公司嚴厲敦促其盡快配合中國信保的調查工作,妥善處理相關事宜,避免負面影響。 原來IBHK被出口企業報損后,就進入了中國信保的關注名單,其他已投保的國內供應商也相應得到了風險提示,針對IBHK的限額被全部撤銷。 不少供應商因為沒有有效限額,推遲了出口計劃,導致IB在中國市場的采購受到極大地影響。 最終,在中國信保的協調下,香港采購辦一次性向出口企業先支付了無糾紛部分的貨款,出口企業在德國更換了發霉的外包裝,雙方最終以10萬歐元和解。 試想,如果沒有中國信保撐腰,我們的出口企業可能還要遭受更多來自采購辦的“折磨”。
NO.3┃采購辦與“影分身”
無獨有偶,LH是法國的一家成立于1977年大型零售企業,員工數量超過4500人,注冊資本金超過2000萬美元,妥妥的大買方。其于1989年就在香港設立子公司LLB,負責亞太區域采購業務,員工接近50人,注冊資本金僅6萬美元。 廈門市某出口企業自2008年開始與香港采購辦LLB有穩定交易,累計交易量超過5000萬美元,人員交流往來密切,溝通順暢,并從雙方合作伊始起投保出口信用保險。 2020年4月24日,一家香港清算公司突然闖入LLB的辦公地點,宣布受LH委托處理LLB破產事宜。除母公司派駐的一名高管事先已收到通知外,其他員工直到這一刻方才得知他們已下崗失業,不少已在LLB工作三十年的員工久久呆坐在辦公室內,不愿接受這突如其來的一幕。 原來,法國母公司作為零售標桿企業的光環遮掩了不斷攀升的資產負債率,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香港采購辦不堪重負,順理成章被母公司一腳踹開。 隨著香港采購辦LLB的破產,導致該出口企業面臨400多萬美元的損失。 中國信保迅速厘清案情,委托海外追償渠道介入,快速定損核賠,及時向出口企業支付賠款,緩解其流動性壓力,幫助企業度過了疫情期間的難關。 故事還沒有結束,令我們感到震驚的是,香港采購LLB剛破產不到兩周,母公司LH竟然直接找到出口企業,要求與企業重新簽訂貿易合同,將因采購辦破產而沒有出運的貨物繼續出口給母公司。 這時,所有人才恍然大悟,這又是一出“壯士斷腕”的戲碼,對于法國LH來說,通過合法手段既剝離大額債務,又將訂單改頭換面繼續采購,保證母公司正常經營。 然而,該出口企業實際上無法從香港采購辦的破產清算中分配到任何款項,承擔了巨大的損失。
NO.4┃“影分身”與防備術
這兩個案例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母公司和采購辦不能直接劃等號,大部分采購辦的實力與資產都很有限。一旦采購辦拖欠貨款,僅以自身的資產承擔有限責任,母公司則無需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采購辦為離岸公司,后續的債權核實和追償可能都無從談起。 那么如何預防“影分身”風險,廈門中國信保給你支招擦亮眼: 一是調取資信報告。了解采購辦經營實力與貿易背景,了解采購辦與大買方的實際關系。 二是關注風險異動。保持與采購辦密切聯系,關注其風險異動,一有風吹草動,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三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利用中國信保渠道動態跟蹤買方信息,利用信保機制提升對買方的談判地位,利用機制轉嫁和彌補損失。 四是做好貿易保護。特別是對于風險敞口較大的業務,盡可能通過貿易流程設計或將母公司設為擔保方等方式,力爭由母公司承擔最終付款責任。
(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