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則案例看海外欺詐風險
在訂單減少的背景下,國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出口企業急需新訂單穩定生產經營的心理,打起了歪主意,欺詐行為層出不窮。本文將敘述兩個案例,供廣大外貿企業參考,提高警惕,增強識別貿易詐騙的能力。
案例一
廈門某服裝出口企業A向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提交了某美國買方限額申請,并表示買方將通過銀行開證付款。廈門分公司客戶經理立即關注到買方提出的開證行主體規模小資質有限,且為已清算銀行。在限額申請交流過程中,客戶經理進一步向企業A了解貿易背景情況,隨即發現了以下問題:
1.買方始終未提供有效信用證,溝通過程中的信用證草稿件樣式與一般信用證存在差異;
2.經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提醒,企業A向買方提出開證行存續狀態有異常的質疑后,買方又表示最終會使用其他開證銀行,但卻始終無法給出確切的開證行SWIFT代碼;
3.在企業A催促信用證時,買方提出變更支付方式,并主動提出可以先支付部分預付款,希望盡快開啟合作;
4.買方主動向企業A建議可咨詢中國信保投保并為其申請限額。
經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的風險提示和顧問式咨詢服務,綜合考慮經濟形勢,企業A最終未接受買方訂單,并與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就訂單風險進行復盤。經過深入溝通,結合中國信保的理賠平臺信息發現,該買方聯系人疑為中間商身份,該聯系人同時接洽眾多美國企業,并用美國企業的身份向中國供應商采購,但其自身并非隸屬于這些美國企業。當交易進展順利時,中國供應商或能從其處間接收到美國買方支付的款項。但一旦交易出現瑕疵,美國企業并不承認該聯系人身份,亦否認自身與中國供應商發生交易,而中國供應商也因無法提供與買方直接溝通的郵件記錄及貿易單據,從而面臨無法有效舉證債權的尷尬局面,部分企業已因此遭受了損失。
案例二
廈門出口企業B收到來自香港的新訂單詢盤。由于雙方是第一次合作,企業B希望采用信用證或預付款等比較安全的結算方式。但買方堅持采用賒賬方式,并主動建議企業B向中國信保投保。
在接到企業B的限額申請后,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委托國外渠道對買方進行了資信調查,并從調查結果中發現了諸多疑點:
1.資信報告顯示買方主營業務為建材,但此次合同項下,其向企業B采購的商品為汽車零部件;
2.買方在短期內向中國信保服務的多家企業詢盤,采購產品從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到服裝,產品行業差異極大;
3.在與其他供應商交易過程中,買方出現詢盤公司、下單主體、后續聯系公司及預付款打款主體均不相同的情況。
基于上述疑點,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提醒企業B謹慎承接該訂單。時隔不久,該買方即在其他出口企業項下出現拖欠情況。
結合以往發現的欺詐案例,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在此提醒出口企業,遇到以下情況,需加強風險甄別,如有必要應及時與中國信保聯系,尋求更多信息支撐和風險規避建議:
1.從業務來源看,來自于網絡或社交平臺等線上認識的買方或展會中某個人介紹的業務;
2.從業務溝通過程看,買方對商品價格不敏感,并熟悉信用保險工具,在業務溝通過程中主動建議出口企業投保信用保險,以此打消出口企業的疑慮;
3.從物流環節看,貨物最終目的地為買方所在國之外的第三國,特別是非洲國家(目前案件中以烏干達居多);
4.從交易產品看,通用類產品居多,且與資信調查反饋的買方主營產品有較大差異。
外貿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不僅會遇到鮮花,也會遇到荊棘。在外需萎靡的大環境下,企業更需要增強風險甄別能力。在交易前,企業應對交易對象進行充分的資信調查,對于首次交易的買方,盡可能采取如D/P或信用證等更保守的支付方式,如果要采用賒銷方式,可以適當減少首單交易金額或提高預付款比例。
當前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在成本上升和市場低迷的雙重壓力下,出口企業經營倍感困難,而出口信用保險正是幫助企業甄別業務風險,開拓新興市場的有力政策性金融工具,可供出口企業加以運用。
信息來源: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