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事前識別欺詐風險,避免上當受騙
近年,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在經貿領域的合作快速發展,出口規模持續擴大。然而,蓬勃旺盛的貿易需求背后,暴露出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部分心懷叵測者通過成立皮包公司,作為第三方惡意引導或串通買方,收購當地企業后借“殼”交易等種種手段惡意對出口企業實施欺詐,給出口企業造成了不少損失。因此,對中國外貿企業來說,提高警惕意識、加強事前欺詐風險識別和排查的工作刻不容緩。
案例背景:突如其來的“優質”訂單
2024年上半年,中國信保突然收到多則針對中東買方E公司的詢保申請,根據出口企業初步反饋,E公司成立近10年,持續盈利,資產規模過千萬,貿易洽談過程也很順暢……對于不少來詢保的出口企業,特別是希望開發中東業務的中小企業來說,E公司的訂單看起來很是“優質”。
發現疑點:信保助力企業事前識別風險
收到申請后,中國信保從貿易背景、交易歷史、訂單情況、交易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解分析,迅速發現了這所謂“優質”訂單背后暗藏的可疑之處:
1.申請需求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多個供應商,且為短時間內密集提出。
2.涉及的貿易商品包括鞋子、食品、平底鍋、醫療用品、電纜等,交易商品范圍較廣且無明顯關聯性。
3.出口企業普遍與E公司并無交易歷史,或僅與E公司的關聯公司有短期交易歷史。同時,E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在中國信保下并無歷史承保記錄。
4.E公司在與出口企業溝通過程中態度十分“積極”,對出運時間的要求急迫,曾主動建議咨詢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并主動提供最新財報供參考。
為此,中國信保進一步通過委托海外資信渠道等方式對買方展開調查,發現E公司屬批發商性質,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實際控制人非本地人,且曾有多次歷史遷址及變更實際控制人記錄。另外,在調查過程中,渠道反饋無法聯系到E公司,難以確定實際經營狀態。
在多重排查分析后,中國信保第一時間梳理了買方項下的異常特征,就E公司項下的風險情況對出口企業作出風險提示,提醒出口企業謹慎出運。最終,近十家出口企業在中國信保的提示下審慎開展交易,避免了超1000萬美元貨值的相關貨物在未開展全面風險識別的情況下貿然出運。
建議啟示:如何更好地識別和應對欺詐風險?
結合本案例,中國信保為出口企業提供建議如下,希望幫助企業更好地提前發現欺詐風險:
1.多渠道交叉驗證情況,加深對新買方的了解。對于首次交易的買方,出口企業對其了解不深,因此,務必提前核查買方背景信息,通過多種渠道交叉驗證信息的可信度,包括但不限于實地勘察、查詢相關網站、向當地商會、銀行或其他供應商咨詢等。此外,出口企業也可通過中國信保調取買方的資信報告,詳細了解買方最新情況;或下載并使用覆蓋全球買方信息庫的“信步天下”APP,借助其中的“資信紅綠燈”功能,免費一鍵查詢買方交易風險情況。
2.警惕買方異常特征,關注貿易細節。對網上詢單、展會認識、第三方介紹的新買方,出口企業在洽談訂單過程中,建議重點關注以下異常特征:
(1)買方主體信息異常,如經營狀態異常、營業執照等文件過期、主營業務與出口商品關聯性不大、成立時間較短、聯系方式非官方郵箱后綴、近三年存在遷址或變更實際控制人記錄等;
(2)交易過程異常,如不關心貨物品質價格、要求發貨時間較急、主動提供財報并建議投保出口信用保險、主動提供聲稱源自中國信保的資信報告或授信文件(不少經對比復盤后發現為偽造信息)。
3.謹慎安排支付方式,留心買方付款路徑。強烈建議出口企業在與買方初次交易時,采取收款后發貨等較為穩健的支付方式,或向買方收取較高比例的預付款并取得買方對剩余貨款的書面確認。在收到買方支付的第一筆貨款后,認真審視買方的付款資金來源,特別留心是否出現水單造假、付款主體與交易主體不一致,或付款路徑異常等情況。對于要求貨發第三方的買方,應留存好買方書面確認的文件。
防騙口訣
最后,本文以一首簡單的口訣作為結尾,希望廣大出口企業在享受獲取新訂單甜蜜的同時,也避免品嘗被騙的苦澀:
識別買家莫心急,眼睛擦亮心放細;
多方渠道勤留意,交叉驗證辨信息;
郵箱財況注冊號,經營范圍都要找;
詢盤大方先莫喜,事出反常必有妖;
首單小額控風險,妙用匯款再查驗;
全程警惕留心眼,慎管提單控貨權。
信息來源: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